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影院冷清观众流失

无敌椰子 新闻 2024-10-30 478 0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咱得一起扛下去啊。”几天前,一个相熟的制片人在影院经理戴茜的社交媒体下留言。电影市场在经历了去年的红火复苏后突然冷了下来。2024年国庆档票房最终报收21.04亿元,在最近五年中仅高于2022年;总出票约5212万张,最近10年里仅高于2022年和2016年,甚至不如2015年的5684万张,与巅峰时期2019年的1.18亿张相比更是腰斩。这意味着不仅影院收入锐减,观众也有所流失。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已经在影院工作近20年的戴茜几乎每天都在琢磨原因。临近国庆的9月底,电影院里豆瓣评分过8分的电影不止一部:《里斯本丸沉没》《出走的决心》《荒野机器人》《变形金刚:起源》,这些片子类型丰富,题材多样,何况十一长假还有十部新片。市场的冷淡反应让戴茜感到意外。有些电影上映前票房普遍看好,但实际却无人问津。10月3日晚,《皮皮鲁和鲁西西之309暗室》《出入平安》两部影片宣布撤出国庆档。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影院冷清观众流失

无论国庆档还是刚刚流失了2亿观众的暑期档,都预示着中国影市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许多观众选择在家观看网络影视内容,网络内容的多样化和选择的丰富性又促使观众对影院上映影片更加挑剔,哪怕只是略带槽点的作品,都已经难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影院冷清观众流失

编剧、导演、北大教授陈宇最近两个月没少和业内同行碰面。猫眼研究院9月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档总票房同比下滑44%,总观影人次缩水近半。根据国家电影局的统计,2024年中秋档全国电影票房为3.89亿元,不及2019年的一半。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影院冷清观众流失

在电影市场上,波动如此之大并不常见,而且人们不再热衷于进电影院。去年暑期档票房前10影片在猫眼的“想看”均值为47万人次,今年只剩22万人次。曾经有效的手段、方法和有号召力的导演纷纷失灵。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影院冷清观众流失

10月4日那天,戴茜在自己工作的影院看了《爆款好人》。这部由葛优主演的京味喜剧,尽管有知名导演宁浩加持,但在国庆档新片中垫底,直到上映半个月,票房也只有2000多万元。类似遭遇的还有刘德华主演的《危机航线》,这部投资3亿人民币的大制作,上映16天时累计票房仅为2.43亿元。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影院冷清观众流失

“国产电影中老年化”是戴茜在暑期时提出的问题。现在的主流导演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创作意识上的老龄化与过时感使他们难以拍出符合当下感受的内容。年初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喜剧《非诚勿扰3》也遭遇口碑、票房双滑铁卢。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影院冷清观众流失

今年同样失灵的还有以往的票房保障陈思诚和徐峥。陈思诚的《解密》虽然质感不错,但人物传记片在中国市场从未有过成功的票房记录。徐峥的《逆行人生》虽然采用了经典的好莱坞结构模板,但由于过于理想化的情节设定引发了争议。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影院冷清观众流失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在今年暑期发朋友圈表示,电影投资最大的风险不仅是内容质量,还有各种角度出现的舆情。舆论场的变化在今年格外尖锐。即便是高票房的作品,也一样面临舆论上的撕裂。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影院冷清观众流失

郁刚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进电影院了。截至今年9月,A股的多家影视公司均已发布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营收净利实现同比增长且净利为正的公司只有光线传媒与上海电影两家。影视、院线公司营收的下滑直接影响了新片的立项和拍摄。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影院冷清观众流失

戴茜记得从2015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像是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那一年被坊间称为国产电影崛起之年,《大圣归来》《捉妖记》和《煎饼侠》三驾马车称霸暑期档。此后,国产电影开始在票房上取得压倒式胜利,新兴影视公司不断崭露头角。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影院冷清观众流失

火热的市场给了投资人和创作者胆量,巨额投资近30亿元的《封神》三部曲就是在那时筹备并开拍的。也正是那时的创新和冒险让《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的电影得以完成,并在2019年接连刷新票房纪录。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看电影了 影院冷清观众流失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后,市场和观众的热烈反馈让郁刚决心单干。项目还在筹备,就赶上了疫情。2019年国家电影局公布备案立项影片3310部,2020年这一数字迅速下滑到2799部,到了2022年仅有1876部,创2011年以来新低。新项目无法推进,郁刚让团队中的一部分人去拍广告,用广告收入养原创电影,但广告业也在萎缩。

站在观众的角度,感觉今年的影院似乎尺度更宽了。国庆档后,大银幕迎来一波经典进口旧片的重映。《哈利·波特》全系列8部电影陆续在全国院线重新上映,已经问世30年的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也将于11月1日重映。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优质国产影片供给不足。

电影行业一直处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如果内容公司能够连续产出高品质内容,将拉动整个大盘升温为行业带来共赢,而一旦上游供给持续不足,也将迅速投射在市场侧,导致全行业的低迷。郁刚的一位演员朋友告诉他,自己和周围一些演员在干完上半年的工作后,下半年一直没开工。

10月11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重返影院,当日上映首日依然拿下了超1000万元票房。这无疑是因为“哈利·波特”IP强大的号召力,但也说明观众仍然需要好电影。陈宇觉得,普通人对于故事的消费是刚需。随着短视频、微短剧和自媒体的兴起,观众的欣赏习惯发生改变。影视剧创作者最应该思考的是,当观众的欣赏习惯发生改变,该怎么办。

情绪电影、话题电影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提法。这类电影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制片人藤井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拿着一个项目去找电影公司、发行公司,他们一定会问:“项目有什么情绪价值?有哪些社会议题?”情绪和话题几乎成为了必选项。

陈宇觉得,如今的电影分为三种生产逻辑——票房预期5亿元以内的电影主要以艺术性为主,如《从21世纪安全撤离》;票房预期5亿—15亿元是面向观众的大片,如《默杀》《长安三万里》;票房预期15亿元以上的,是能打通不同阶层和地域受众、引发广泛共鸣、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爆款,如《抓娃娃》《热辣滚烫》。无论哪种生产逻辑,最根本的仍然是拿出精彩的故事来。

市场增速放缓的时候,大家投资更谨慎,投资方更青睐稳健的、有市场的类型以及头部电影人,这是目前观众感觉电影类型窄化的重要原因。但年轻人的想象仍充满活力,他们对电影的可能性充满想象。问题在于,年轻人的想象如何通过哪些路径、什么样的效率,才能转化成电影产品,被观众看到。

市场从热热闹闹的蓬勃状态冷静下来也不全是坏事。资源充沛的时候机会很多,反而不容易看出人和人之间的真实差异。当过于旺盛的热情冷静下来,机会减少,但泡沫也被挤出去。能够战胜周期的创作者,一定是真的爱电影也会讲故事的人,这样的人肯定会被发现,会获得整个产业的青睐。无论到了什么时刻,市场都需要真诚的、会讲故事的人,有能力等待且扛下去的人,我们才可以放心地期待,当电影银幕再次亮起,他们会为观众带来一个更丰富更有想象力的世界。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