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多个日夜 九十级塔梯 只为守护一片绿

无敌椰子 娱乐 2024-12-01 808 0

海拔1153米高的山顶上,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二高的望火楼——索伦林场大黑山望火楼。30平方米的望火楼内,摆放着一张70年代的八仙桌,搭起的火炉子既用来做菜也用来取暖,角落里堆放着塑料水桶,还有几颗白菜和一小堆土豆,火炕上的被褥叠得很整齐,桌子上摆放着记录本和一支笔,这是护林员王庆文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王庆文和队友瞭望守护森林

王庆文是一名“林二代”,父亲下山时他上了山。那一年,王庆文38岁。17载、6000多个日夜……作为“林二代”的王庆文一直守护着这片山林。

望火楼旁,用铁架子搭建的20米高的瞭望塔矗立在山巅,连接瞭望塔有90级塔梯,塔梯每组10级,盘旋而上,这是王庆文的“空中办公室”。

记者跟着王庆文登到第三组塔梯时,腿开始不自觉地发抖。气温开始下降,手指尖早已冻得失去知觉,每扶一下铁扶手,凉气就会瞬间侵袭全身。越往上走,整个瞭望塔就摇晃的越明显。

“每隔20分钟我就要上来一次,早就习惯了。别看瞭望塔这么高,迈几个塔梯,我心里都有数。”55岁的王庆文笑着说。

当到达视野开阔的塔顶,记者问王庆文,瞭望有啥秘诀?他回答了两个字:经验!

王庆文是这座望火楼的“GPS”,不善言辞的他说起自己的“专业”却是滔滔不绝:“我就是林场的‘眼睛’,凭烟火气就能判断出哪个沟岔、哪个山卯有火情。最重要的是,要在云雾弥漫的天气里分清是雾还是烟……”

望火楼瞭望半径50公里,覆盖面积达13万公顷,数不清的山和河汊都在他的瞭望范围之内。瞭望百万余亩林海,看一天是美景,看久了就成了孤独和寂寞。在这个“多么现代化的设备也替代不了人”的岗位上,王庆文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向林场汇报防火瞭望情况,王庆文只有简短、有力的六个字,“报告,没有火情!”

王庆文说,这六个字是全体望火楼队友最大的期盼,“每天早晨睁开眼睛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一天没有火情。”长时间瞭望火情,加上学习钻研,王庆文和队友总结出了一套鉴别火情的经验,“树起火冒黑烟,草起火冒白烟,雾起发散没了‘根’。”

在进入重点防火期后,王庆文每隔20分钟就要瞭望一次,一天要瞭望几十次,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而让他觉得最难熬的还是雨季。

“下雨天,云雾都进屋里和我‘作伴’了,被子得放在火炕上烙才不潮。”林区受地势、气候、温度等影响,雷击突发火情现象时有发生。护林防火任务最重的季节,王庆文每次巡山都要走上10多里路,最多时一天来来回回走了6遍,一些没有路的地方,都被走出了路。

作为护林员除了生活上的艰苦,寂寞也是逃不掉的坎儿。过去很多年,王庆文都是一个人值守。望火楼用电依靠太阳能,为保障通信设备用电,王庆文不看手机和电视。实在闷了,就爬上望火楼看看这片山林。这样一个人值守的日子,王庆文坚持了12年。直到2019年,王庆文才有了队友。

吃水难是望火楼最难解决的问题,过去人背马驮,现在靠三轮车往上运水。遇到大风、雨雪天气,只能靠人往山上背水,背30多斤的大桶走到山顶,即便是冬天也会汗湿衣背,接雨水、化雪水是常有的事。

17年来,望火楼无电、无水的艰苦条件从没打倒王庆文,在左邻右舍看来,他是个“不顾家的人”。孩子生病他值守、亲人有事他失联,说起亲人和家庭,王庆文的眼角泛起了泪花,他装作扭身喝水硬是给憋了回去。“图啥呀,太傻了!”亲人的抱怨、朋友的嘲笑都没有动摇他守护这片山林的决心和信念。

瞭千座山、行万里路。守护山林绝非简单的事,科右前旗443名护林员同王庆文一样,用一份执着诠释着对655万亩山林的热爱,用一份坚守书写着茫茫林海中最温暖的守望。

“我就想守着这片山林,直到我再也走不动。”说完这句话,王庆文便和他的队友向着密林深处走去。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时秀霞 孟凡婷)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